大众文学 > 综合其他 > 上海小开 >
        丁信诚进入《申星报》工作后两个多月的一天,副总编把他和另外两位同事召进办公室,一位是精通英语的张英小姐,另一位则是与丁信诚同组的黄斌先生。

        副总编一捋鬓角白发,神色严峻地说:“不用我多说诸位早有所闻,工部局近日频频对我报提了警告,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又在报馆附近出没,昨夜总编与我分析商讨多时,觉得形势严峻。看来,继《社会晚报》之后,日本人要向我报下毒手了!”

        副总编把话停住,喝了一口茶,办公室里一片沉默,《社会晚报》立论鲜明,宣扬抗日救国,主编蔡钧徒正气凛然,宁折不弯,不顾主管上海报业的工部局多次警告,依然我行我素。近日他惨遭日本人杀害,他的头颅还被高悬在萨坡赛路南口的电线杆上,“以儆效尤”。这事当然震惊沪上,更给上海租界报业刮了一场飓风。有人噤若寒蝉,销声匿迹;有人远走高飞,不知所终;也有人改换门庭,苟且求生。上海《申星报》何去何从,自然成为员工们关注的焦点。可丁信诚等人推测副总编定会有所安排,便静等下文。

        副总编把茶杯盖猛地一放,站起身激动地说:“士可杀不可辱!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!这都是先贤们的古训,也是众多爱国书生的气节!只是——覆巢之下安有完卵!一旦真为玉碎,个人生死尚不足惜,如果把《申星报》数十年的家业断送。连累我报同人受难受苦,大家失却了唤醒民众抗日救国、揭露日伪罪恶及阴谋的阵地,就真的值不得了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为保存力量,另作他图,经本报董事会商定:三日后《申星报》停刊、编辑、记者分派香港、桂林、重庆、天津等地建立《申星报》办事处,继续出报。《申星报》将一如既往地面对国人!看日本鬼奈我其何!”丁信诚一面暗自为董事会的决定叫好,一面在思忖自己去向何方,谁知副总编话锋一转,说:“但是,我堂堂一个《申星报》,也不能这样偃旗息鼓,草草收兵,一走了之!董事会决定:转入地下,出上海号外版,不定期。由我挑选得力的干才担任采编、印刷、散发等工作,后两个环节我已经安排好了,关键是采编三人小组,斟酌再三,我以为三位勘当重任!除了业务水准之外,必备的干练、机警、敏捷等素质你们都有,更兼在上海无家室之累,行动方便,无后顾之忧。这是许多人没有的。但是我要特别指出:去留自便,一旦担当此任,就有极大的危险性,请诸位三思后今天下午再答复我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这消息使他们颇感意外又兴奋不已,丁信诚当即首肯,张英与黄斌也同意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副总编高兴地说:“看来我眼光不错,也感谢你们信任我。因事涉机密,不足为外人道。下午报社发表填写去向志愿,你们只填‘自行谋职’一栏即可。”接着他又说了一些激励勉励的话,就把丁信诚留下来,让那两个出去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丁先生,你应聘本报时间不长,但表现极佳,除精通英语、法语之外,又精通日语,且有胆有识,确是负责采编小组的最佳人选,我想你不会推辞吧?”

        丁信诚点头称是,副社长接着交给他一个信封说:“这信封里,有《申星报》改版告上海市民书和部分稿件,有与印刷组联系的地点及方法,有工作守则等等,你拿回去仔细过目,并将守则转告张、黄二位。因为是单线联系,不该知道的人就不必知道。今后你们的活动经费,一切从这商号支取。你也要在商号挂个雇员的头衔,以作掩护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丁信诚接过副总编单独送来的名片一看,不禁笑了。副总编也笑着说:“信诚,我们早已得知,通宝商号的经理与你是至交,以后就通过他和我联系好了!”

        名片上印的不是别人,正是“周治仁”三个大字。数天后,上海《申星报》在爱多亚路的总社人去楼空,号外版问世,头版头条以醒目的黑体大字刊出《告上海市民书》,由此揭示《申星报》新的一页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